新一轮审核评估: 试点有何成效,后续如何推进-在线欧洲杯买球

新一轮审核评估: 试点有何成效,后续如何推进-在线欧洲杯买球

当前位置: 在线欧洲杯买球首页 >> 资料下载 >> 正文
新一轮审核评估: 试点有何成效,后续如何推进
发布时间:2023-06-10 11:10 作者:

近期,各省(区、市)及广大高校陆续收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做好“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开始为新一轮审核评估各项工作做准备。

经过前期的广泛宣传与动员,广大高校对新一轮审核评估的理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随着“十四五”审核评估通知的印发,很多高校迫切希望进一步加深对评估理念,特别是评估操作的认识。

本期,高教周刊专门邀请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的相关同志撰文,在总结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的试点成效及学校、专家各方反馈评价的基础上,对扎实推进新一轮审核评估提出思考与建议,为下一步广大高校参评提供重要参考。

在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10月26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是继去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启动实施对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衢州学院等7所高校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工作之后(其中中国农业大学、衢州学院完成线上评估工作、入校评估受疫情影响延期,其他5所高校试点工作均已完成),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工作部署层面对全国范围推进新一轮审核评估作出的总体布局安排,吹响了高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集结号。

在此关键节点,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总结了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做法、成效,并提出思考建议,以期对下一步高校开展评建改工作提供参考。

一、《方案》导向鲜明,分类施策引导高校找准定位特色发展

《方案》首次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供导向鲜明的“两类四种”评估方案和若干模块化指标,鼓励参评高校根据国家需求、办学使命和发展目标,进行自主选择和模块组合,个性定制“一校一案”,以评定向,以评促建,形成各安其位、结构合理、特色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从试点实践看,柔性分类的设计有效实现了国家基本要求统一性和学校特色发展多样性的兼顾融合,从三个维度有效促进了高校合理定位和特色发展。

一是通过选择评估类型引导高校强化办学定位。选择适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需求的评估类型,事关高校办学定位和“十四五”发展目标。第一类评估针对少数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突出方向性、引领性,通过重点考察一流师资、一流育人平台及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激励这类高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第二类评估主体面向量大面广、复杂多样的地方高校,突出规范性、多样性,通过重点考察这类高校必备的教育教学要素,引导这类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试点过程发现,高校选择评估类型的过程,就是全校对学校办学定位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凝聚共识再出发的过程。第一类试点高校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对标国家使命任务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第二类试点高校结合本省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学校改革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估类型,更加聚焦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

对此,参加试点的评估专家深有感触地指出,新一轮审核评估分类在本科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上作出了非常好的尝试,必将引导我国高校合理分类、特色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面向未来形成合理布局。

二是通过选择评估指标引导高校彰显特色发展。新一轮审核评估提供“两类四种”评估分类不是给高校“贴标签”,而是通过设置不同指标模块,由高校进行自主选择组合,定制适合本校的评估方案。其中,“统一必选项”体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类型必选项”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主动定位和差异化发展需求,“特色可选项”体现对同类型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引导,“首评限选项”体现对首次参加审核评估高校的基本条件约束。

从试点实践看,7所试点高校通过对不同指标模块的自主选择组合,“自我画像”,用自己量身定制的尺子量自己。“一校一案”引导高校各展所长、各美其美,做最好的自己。

评估专家表示,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类型 指标模块”的评估分类体系设计,是在上一轮基础上的重大突破,并在试点评估中经受住了检验。

三是通过选择指标常模引导高校找准坐标方位。新一轮审核评估分类设置了多种常模供高校作对照比较,包括必选常模、可选常模和自定义常模3类,以及世界一流大学常模、“双一流”建设高校常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常模、全国常模、31个省(区、市)常模、12类高校常模、自定义常模等七种,帮助学校找准与同类学校、“目标”学校的差距。

在试点实践中,7所试点高校综合考虑各自的目标使命、办学定位、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等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常模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找准了所处坐标和发展方向。其中,第一类试点高校在分析国内同类学校、“目标”学校常模的基础上,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关键性定量指标常模,力求通过国内外比较,从全球坐标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客观呈现与描述,找准优劣长短整改提升,为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客观依据。

二、“质量共同体”理念广受欢迎,围绕高质量发展同题共答

新一轮审核评估倡导“质量共同体”理念,强调参评高校、评估专家、毕业生、用人单位与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围绕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共商共治、同题共答,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受到战线广泛认同。

丰富评估视角,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质量建设。新一轮审核评估首次探索构建了以学校自评报告为主体、以3份教学过程性报告和3份就业结果性报告为两翼的“1 3 3”立体多维评价体系。该体系分别从国家数据监测平台、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不同角度,强化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的质量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以此倒逼高校“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利益相关方评价反思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切实推动高校从“教得好”向“学得好”“发展好”转变。

试点高校表示,“1 3 3”系列报告不仅可用于评估,而且可以也应当作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建设的重要参考,希望每年都能为学校提供。

评估专家认为,新一轮审核评估“1 3 3”系列报告为专家提供了全方位案头材料,使得专家有了旁证和多视角的数据,也为发现学校深层次的问题提供了线索,使评估更加精准,切实提高了专家评估工作实效。

聚焦诊断建议,平等协商共同研究质量改进。新一轮审核评估凸显“第四代评估”多元主体交往协商、形成共识的基本特征,变通常评估方与被评方的“猫鼠”关系为平等协商,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选择权和专家的专业裁量权。评估考察的过程,就是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评估专家与参评高校一起,围绕影响和制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瓶颈短板,线上与入校一体化问诊、校内与校外联动评价,共商共研质量改进对策建议的过程。入校考察环节,“专家组意见反馈会”调整为“专家意见交流会”,强调评估专家从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角度与参评高校平等交流、坦诚交换意见。

专家组表示,试点全过程贯穿“质量共同体”理念,诊断查找出来的关键性问题,都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下功夫解决的带有战略性、方向性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助于协同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强化部省协同,两级联动共同落实质保实效。新一轮审核评估强调在国家统一评估政策和体系框架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化”实施方案和工作体系,建立部省协同工作机制,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方面,鼓励在国家要求和指标体系基础上,加入符合地方特色的指标项目,为地方高校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选择,形成不同类型高校的个性化评估方案,推动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委托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指导开展试点工作,打造本地区示范“样板间”,建立“国培 省培”两级培训体系,以此保障部省、省际评估工作实质等效。

试点调研表明,这种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部省协同评估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对两级联动助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行之有效。

三、以评促建效果明显,高校体验感、获得感强

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规范与引领并重,在立德树人、评估分类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回应中央、部党组关切和战线关心。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和教育质量评估中心联合开展了“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工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试点高校和专家组100%肯定新一轮审核评估在“破五唯”“立新标”方面的成效,试点高校以评促建获得感强。

把牢办学育人方向,促进高校全员育人体系建设。新一轮审核评估以立德树人为思想统领,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促使试点高校从制度层面筑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专设党的领导、思政教育等评估指标,以及教师、学生、教材等立德树人“负面清单”观测点,强化立德树人统领地位。同时选配高校党委书记、思政工作及体美劳等领域评估专家,重点考察试点高校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的情况,推动试点高校全面梳理总结学校在立德树人机制建设、政策举措等方面的成效及问题,引导学校明确各单位在“三全育人”培养链条中的责任,推动育人资源协同,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试点高校表示,要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和办学质量,加强思想引领,完善“三全育人”组织保障,细化行动指导,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扛在肩上、作出示范。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巩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新一轮审核评估在名称和内涵上进行拓展,由原来的“教学评估”转变为“教育教学评估”,从聚焦教学工作转向了全方位育人工作,强调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分管校领导和教务部门主抓的工作,更应当是高校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全员参与的全校性工作。从制度设计层面促进试点学校领导重视本科教育教学、职能部门支持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办学资源倾斜本科教育教学,引导高校从办学理念、领导力量、资源投入、运行体系等方面,全面深入对接本科教育教学,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

试点高校表示,通过评估这个抓手,校内各单位一切工作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识更加强烈了,已基本形成学科支撑人才培养、科研反哺人才培养、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后勤保障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

强化结果运用,激励高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试点期间,专家组一方面把准“脉”,通过线上评估“拉网式”问诊排查与入校评估“递进式”深度查证,挖掘出影响和制约试点高校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清单”,强化建立整改机制,持久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发现“美”,针对试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中的特色做法和实践案例,围绕理论先进性、实践有效性、示范推广性等多个维度开展线上与入校深度考察、调研论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向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推荐。评估专家委员们认为,这些示范案例对同类高校破解类似难题、加快改革步伐大有裨益。要通过新一轮审核评估发现高校推进改革的亮点特色,以“美”润化、培育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土壤”,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常态长效做实评建改,共商共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十四五”期间,全国将有近900所高校参加新一轮审核评估,覆盖面广、类型复杂多样,涉及方方面面。通过试点跟踪调研及后续对800多所高校的在线辅导答疑,我们发现,部分高校对新一轮审核评估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评建改工作中存在误区和盲区。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梳理了三方面建议,供广大参评高校参考。

一是提高战略定位,以评估理念引领学校再思考目标使命。新一轮审核评估是教育部在建设教育强国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一项全面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制度安排,重在面向未来对参评高校进行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引领和内涵品质提升,解决的是战略层面而非技术层面的问题。建议参评高校提高站位,统一思想认识。

谋划思考评估新价值。深刻理解新一轮审核评估是对学校办学目标使命和立德树人成效的全面检验与整体评价,关系到学校“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的重大选择。学校应站在国家战略需求和教育全局中谋划思考,把学校改革之需与评估之能紧密结合,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小逻辑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格局。

吃透悟深《方案》精神。不仅需要全面学习、准确把握《方案》的精髓要义、指标内涵及主要变化点、创新点,更需要深入了解领会《方案》背后的大局大势及指标背后的用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2025年)精要导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2025年)工作指南》两本书,可为学校研学做及开展评建改工作提供参考。

摆正评估目的心态。评估本身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专家的诊断服务,帮助、促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克服“应试”迎评心态,把评建改工作全过程当作是一个与专家组、评估机构形成“质量共同体”,围绕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对话交流、研究反思、同题共答的过程,把评估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契机。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以评估举措推动学校再优化育人体系。新一轮审核评估从“教学评估”拓展为“教育教学评估”,体现了新时代国家对高校“五育”人才培养过程全链条、全覆盖的质量保障新要求,重在破解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育与教学“两张皮”、评估与教改“两张皮”困境。建议参评高校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把国家要求内化为学校促进教育与教学、评估与教改融为一体的思路举措,坚持“一纵两横”做好评建改工作顶层设计。

纵向纳入总体规划布局。将新一轮审核评估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站在事关学校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对标《方案》要求,紧扣人才培养主线,系统谋划布局学校评建改工作方案与实施路径,做到与“十四五”发展规划同部署、同推进。

横向贯通“五育并举”内涵要求。强调全校上下凝聚共识,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校—院系—专业—课程四级贯通、递进落实《方案》“五育并举”内涵要求,对标查漏补缺、找准差距、持续整改,从办学理念、领导力量、资源投入、运行体系等方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来谋划和建设,加快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建设。

横向联通“三全育人”培养链条。改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内容散碎状态,疏通堵点、连接脱节点,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推进,将党务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委、就业部门联通联动,形成培养目标一致、职责分工合理、育人合力显著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三是加强质量保障,以评估要点促进学校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新一轮审核评估强调高校质量保障主体责任,对参加第一类、第二类评估高校根据其目标使命、发展阶段提出相应质量保障评估要点,以此促进高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建议参评高校对标评估要点,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明确内部质量保障在大学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研制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及实施路径,并将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变外部压力驱动为内生动力导向,变“要我评”为“我质保”,推动构建学校与政府和社会内外联动、校院两级上下贯通的高质量发展的共治格局。

用体系化、制度化的内部质量保障方式长久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从根源上有效解决高校本科教育教学中“四个投入不足”问题,确保育人资源向本科集中和倾斜,形成一种长久稳定的制度后,不再因校领导重不重视、关不关心、换不换人而改变。

通过加强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设计有效凝聚育人合力。紧扣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主线,把以往校内零敲碎打的质量保障举措联动、凝聚和升级,形成各部门各院系分工合理、权责清晰、执行有力的育人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由点到面、由阶段性到全过程、由短期“应试”到常态长效的全面保障。

强化“评价—反馈—改进—提升”质量闭环管理。推动校院两级行政人员及时发现并改进育人服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本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提升学习成效,培育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为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提供内生动力。

网站地图